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银川市水资源管理开启新篇章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05-15 09:34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5月14日,银川市水利行业迎来好消息,全国首笔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置换用水权交易在银川落地实施,3家新材料龙头企业在中国水权交易所与银川市“六权”交易平台同步开展线上交易,标志着银川市在激活再生水“第二水源”功能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面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纵深推进用水权改革再添里程碑,为银川市水资源管理开启全新篇章。
此次用水权交易“再开新花”,折射出银川用水权改革的哪些新突破?尤其在银川市建设先行区示范市、建设“四水四定”试点市的大背景下,银川水利发展又有哪些新的展望?
三家企业购买水指标150万立方米,总价109.2万元
此次再生水置换用水权交易,银川市水务局通过实施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片区再生水利用工程,将典农河黄河水指标置换收储并挂牌出让。宁夏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宁夏鑫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天通银厦新材料有限公司3家企业最终以0.728元/立方米的价格成交,每家企业购买用水权50万立方米,购买期限一年,总成交额109.2万元。
“交易主要依托银川市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片区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项目,以‘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生态补水’的创新技术模式为支撑,采用‘再生水置换收储交易’的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了再生水、黄河水、产业用水的科学、高效、规范流转。同时通过人工潜流湿地中的火山岩、卵石、湿地改性剂等创新性物理净化和生物净化系统,提高了再生水的水质安全性,为河湖生态补水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市水务局局长董建华说。
董建华表示,立足全市水资源短缺实际,我市谋划实施银川市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片区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项目,配套出台《银川市再生水置换收储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深入开展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置换用水权交易探索,以用水权改革为支撑,贯通了再生水—黄河水—产业用水的工程和政策路径,推动水资源优化配置并持续向水效高地流转。
围绕打造“三都五基地”、建设“两地五中心”,推进工业园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银川市着力加快用水权转换,充分保障“三群九链”重点产业发展用水。基于新建企业无用水权的现状,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片区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项目的建设有效做大了用水权市场蛋糕,为企业解决了新增用水无水指标可买的后顾之忧。
用水权交易是在合理界定和分配水资源使用权的基础上,借助市场机制,实现水资源使用权在地区间、流域间、流域上下游、行业间、用水户间的有序流转。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用水不平衡问题常常成为制约因素,一边是水资源紧缺,一边却存在水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如何在总量控制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用水权交易便应运而生。此次交易的达成,既源于企业取用水的迫切现实需求,也彰显了用水权交易的独特价值。
董建华表示,用水权交易可以连接起各区域之间的需求,既解决了企业因水而困的难题,也让节水方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走出了运用市场机制破解水资源瓶颈的新路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水资源高效配置。
有效解决企业用水需求,盘活存量水资源
“这50万立方米生产用水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宁夏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随着新生产线投产,企业年用水需求达800万吨,用水缺口日益突出。为此,公司在银川经开区协调下,积极对接市政污水处理厂,建立了再生水供应系统。目前,企业生产设备已全部改用再生水,不仅缓解了用水压力,还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宁夏鑫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同样难掩喜悦:“用水权交易不仅解决了当下的用水难题,更让我们看到了水资源利用的新模式。这种市场化的配置方式,让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灵活获取水资源。而且再生水的使用成本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天通银厦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落户银川经开区11年来,始终坚持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发展理念,目前已掌握大尺寸蓝宝石生长工艺技术和切磨抛技术,并形成了100公斤~1100公斤级蓝宝石晶体的量产技术。2021年起,企业启动全产业链布局,重点突破8英寸以上晶片加工技术,包括多线切割、双面研磨等关键工艺,但不论是前道长晶环节,还是后道深加工工序都需要大量用水。
“这次用水权交易价格优惠,从线上申请到完成仅用三天,既便捷又高效。通过市场化交易,企业用水规划更加灵活自主。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近年来通过冷却水循环回用、废水处理再利用等措施,深度挖掘节水空间,使得企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节水技术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天通银厦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用水权交易,可以快速、有效解决企业用水需求,盘活存量水资源,真正实现了水资源变成水资产。”市水务局水资源科副科长张志浩说,用水权交易促进了水资源高效配置,实现资源保护和市场发展的双赢。在他看来,通过实施用水权改革、用水权交易,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业节约用水,引导企业由“要我节水”向“我要节水”转变,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为全面盘活用水资源存量打下良好基础。
全市再生水管网四横五纵供水格局基本形成
银川虽然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属于重度缺水型城市,近年来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底,银川市入选全国首批19个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2023年入选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名单。为破解水资源紧缺难题,银川市创新构建了“1+3+N”再生水循环利用政策体系:以“四水四定”为核心原则,重点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水控水攻坚和用水权改革三大工程,并配套出台《银川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文件,形成系统化的政策保障。
2024年,银川市全面启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耗三大领域11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80.8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预计可实现年均节水1.5亿立方米,不仅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更为用水权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切实解决宁夏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用水紧缺事宜,持续完善再生水基础设施,银川市市政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资建设了中环再生水供水工程一期、经开区污水资源化利用再生水工程(一二期)、银川第一再生水厂再生水利用管网(一期)工程、银川第一再生水厂泵房安装工程(一期)等项目,现已全部投用。同时以既有设施为基础,组织专业力量打通断点堵点,既有管网从再生水公司成立初期仅能通水的96公里增至约130公里,全市再生水管网四横五纵供水格局基本形成,全面提升了我市再生水供水能力,有效解决了中环、晶环、鑫晶盛、天通银厦、隆基光伏等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工业用水指标紧张、用水成本高等问题。
“近年来,银川市积极探索,通过市场化运营,走出了一条再生水全面深度利用的新路径。通过一系列举措,有力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全面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效,不断提高经开区综合承载力,为银川市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水资源保障,助力宁夏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光伏产业基地。同时切实打破了园林绿化用水不足瓶颈,景观环境用水、工业用水和城市杂用水三大格局基本形成,打通了‘六权’改革中用水权置换通道,有助于提高用水效率,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增效。”董建华说。
持续推动银川从“节水治水”向“活水兴水”跃升
“本次交易,不仅是对水资源管理和配置的一次大胆创新,更是对全区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一次有益探索。”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宋正宏表示,作为全区首个“四水四定”建设试点市,银川市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通过建立健全“四水四定”制度体系,搭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监管平台,大幅提升了管理效能,推动各行业量水而行,成功打造了节水型城市。同时,积极推进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置换用水权交易,出台了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再生水置换收储交易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了完备的再生水置换黄河水制度体系,初步打通了再生水—黄河水—产业用水的置换通道,为全区深化用水权改革创造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成果。
今后,自治区水利厅也将指导协助市水务局进一步完善再生水利用置换用水权交易机制,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流程,确保交易工作公开公正、规范有序,并持续推进再生水利用,实施深度控水节水行动,进一步巩固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果,继续探索高效利用宝贵水资源的新模式、新路径。
各企业纷纷表示,将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主动适应水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新形势,把再生水用水权交易作为助推企业转型、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有限水资源创造更大经济效益。
银川市在用水权改革领域深耕细作积极探索,累计完成用水权交易100笔,累计交易水量69379.45万立方米,累计交易金额7.13亿元;累计完成用水权抵质押9笔,贷款金额达6000万元;累计完成用水权收储10笔,收储用水权139.94万立方米。用水权交易日益活跃,不断推动“水往高处流”,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水资源保障。
下一步,全市各级各部门将深入开展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年,全力下好改革攻坚“先手棋”,持续深化“六权”改革尤其是用水权改革,在再生水循环利用、用水权交易机制完善、水资源智慧化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银川从“节水治水”向“活水兴水”跃升,努力走出一条西北干旱地区城市“人水和谐、地水相宜、产水适配、城水协调”的“四水四定”之路,为先行区示范市建设提供坚强的水资源支持和保障,助力银川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